為推動“十四五”期間乃至2035年遠景目標下數字經濟財稅領域、特別是國際稅收領域產學研深度融合,應對全球數字稅收規則重大調整與變革,2020年12月13日,由中國稅務雜志社、北京國家會計學院和阿里研究院共同主辦的“新發展藍圖下數字經濟財稅治理”論壇在北京國家會計學院成功舉辦。此次會議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經濟合作組織(OECD)稅收政策與管理中心主任Pascal Saint Amans,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稅收研究會會長、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張志勇,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國家會計學院院長秦榮生等10余位國際及國內著名財稅專家發表了主題演講,來自財稅主管部門、高等院校、大型企業、稅務咨詢機構和新聞媒體的300余位代表現場參會。
論壇分為上、下午兩個版塊,上午的第一版塊著眼于“新發展藍圖下數字經濟財稅治理”,下午的第二版塊則聚焦“經濟數字化國際稅收規則研究”。
第一版塊由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財稅政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李旭紅教授主持。中國稅務雜志社副總編輯程雪松代表主辦方領導致辭,他指出經濟數字化的蓬勃發展,對稅收管轄權的劃分,利潤的歸屬以及征管模式的重構帶來了新的考驗,本次會議旨在為國際稅收規則的重塑貢獻中國智慧,助力構建科學合理的財稅體制以釋放我國數字經濟新動能。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院長秦榮生指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建立數據資源的產權、交易流通、跨境傳輸和安全保護等基礎制度和標準規范,推動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我國應積極參與數字領域國際規則和標準的制定,因此如何推動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數據資產確認計量已經成為會計領域及稅收領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他從“認清一個事實:數字經濟時代的來臨”,以及“探索一條道路:數據資產的確認和計量”兩個問題去展開分析,并就數據資產的特征、確認、計量、報告及稅收相關問題提出了系統性的建設意見。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稅收研究會會長、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張志勇就支柱一與支柱二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數據產權、數據價值所存在的痛點進行分析,并結合UBI(Universal Basic Income)對人機結合的后工業經濟時代社會發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表示,支柱一主要包括金額A、金額B以及爭議預防和解決機制三個部分,旨在促進國際稅收規則的公平性、合理性及可持續性。支柱二則推出全球最低稅率以解決剩余BEPS問題。他指出,高科技企業有責任回饋社會及其成員,為人機結合的后工業經濟社會緩解不平等并營造和諧環境,這是BEPS2.0以后要考慮的重大問題。
國家稅務總局國際稅務司副司長周懷世認為,當前經濟數字化帶來的稅收挑戰使稅收問題與貿易問題相交織,突破了傳統的國際稅收專業邊界,國際稅收與國內稅收關聯度更高。要使國際稅收與國內稅收互動、互聯、互通,在國內稅收的基礎上設計一個包含稅基、稅率、稅收優惠和征管等要素的國際稅收標準,以此推進國際稅收的協調與發展。
中國稅務雜志社總編輯李萬甫從研究視野、國際協調、路徑選擇三個方面對數字經濟引致的國際稅收規則重塑問題進行了闡述。他提出,一是要把研究重點放在政府數據資產及其開放方式和利用方式上;二是要從發展中國家的角度提出中國方案,從多角度、多層面解決所得稅國際協調重大技術難題;三是設立新稅種時應更多地考慮政治、經濟和社會效應,稅收征管應助力于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信息化與軟件產業研究所所長吳志剛指出,我們正處在以計算機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崛起的第二次機器革命時代,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數字技術是我國建立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的核心。企業應該提升數字治理能力、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和人才能力,提升數字運技術,真正把海量的數據變成企業切實的資產。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從企業的視角詳細闡述了數據的價值以及數字經濟相關政策的制定方向建議。他認為,作為新的生產要素、新的生產工具和新的勞動主體,數據的價值和意義正逐步顯現并受到廣泛肯定。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一環在于促進消費,而數據可以催化需求與供給的匹配,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有力工具。
第二版塊由中國稅務雜志社《國際稅收》編輯部編審、副主任韓霖主持。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朱青教授認為雙支柱藍圖仍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如支柱一中跨國公司市場國和居住國之間的稅收利益分配矛盾與支柱二所得稅協調的問題。他認為在數字經濟背景下最相關的就是支柱一,支柱一中最急迫的問題就是金額A,而金額A中亟待解決的就是自動數字化服務。他表示支柱一和支柱二的整體實施難度較大,應采取分而治之的方式,以加快最急迫問題的解決進程。
廈門大學法學院廖益新教授提出,重構經濟數字化時代國際稅收分配秩序應基于供需利潤觀,而非一直沿用的供應基礎理論觀,同時提出在重構國際稅收規則時可參考現金流稅,結合國際經驗,抑制國際稅收競爭。
國家稅務總局稅務干部學院高級研究員姜躍生提出了中國應對支柱一方案的若干建議,以發揮中國在后藍圖時代的更大作用。他認為應盡量體現中國的立場與特殊性,加強稅收管理,形成應對支柱一的社會合力。在引導企業積極應對并提升競爭力的同時著力培養相關人才、提高創新能力、配以更完善的法規措施。
OECD稅收政策與管理中心主任Pascal Saint Amans指出,OECD一直致力于形成應對數字經濟稅收挑戰的全球共識性解決方案,尤其關注數字經濟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賦予市場國相應的征稅權。雙支柱格局在全球經濟新格局下應運而生,如何凝聚各方共識仍是需要考慮的問題。他認為中國作為數字經濟的領先者,對全球數字經濟影響巨大,在國際稅收規則制定中發揮了更大作用,并對中國所持的開放態度表示肯定。
維也納經濟大學全球稅收政策中心主任、教授Jeffrey Owens認為,透明度是政府獲得公民和企業信任的關鍵,而數字化技術是提高透明度非常重要的手段,這不僅可以促進稅務機關將數據進行公開透明的交流,加強政府和納稅人之間的信賴程度,還可以追蹤財務金融犯罪活動,加強風險管理。他還強調了中國加強稅收治理的積極成果,認為中國稅務機關實施的許多管理措施都與納稅人存在交互作用,因此建立并加強合作性遵從模式非常重要,企業上層決策者應該更加關注稅收問題。
新加坡管理大學教授Sam Sim指出,全球經濟正面臨利潤歸屬規則的變化,同時亞洲稅收領域也正在經歷數字化轉型。他認為,真正的顛覆在于打破亞洲企業僅限于成本加成的現狀,在技術性變化、數據分析能力以及國際標準制定方面實現突破。制定標準時要關注隨后的維護更新等執行情況,并且要充分考慮技術性的發展,從根本上檢查目前研發活動現狀。
國際稅收和投資中心主席Daniel Witt表示,2020年全球經濟無論在供應鏈環節還是生產鏈環節都面臨嚴峻挑戰,全球各國應以增長為基礎刺激經濟復蘇,在不超征稅范圍的前提下找到更為智慧的稅收解決方案,只有這樣才能拓寬稅基,保證稅收收入。同時,他表示各方應通過共建“一帶一路”稅收征管合作機制,在整個稅收價值鏈上采用統一體系,降低企業成本和負擔,促進構建增長友好型稅收環境。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財稅政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李旭紅教授、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副院長何楊教授、德勤會計師事務所主管合伙人賀連堂以及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合伙人高運根等嘉賓就“數字稅收與企業發展”展開熱烈討論,各抒己見,內容詳實,觀點深刻。主題對話由國家稅務總局稅收科學研究所國際稅收研究室主任孫紅梅研究員主持。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財稅政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李旭紅教授認為,雙支柱是指為應對數字化帶來的稅收挑戰,經濟合作組織(OECD)達成世界共識所發布的國際稅收新規則,由于在雙支柱新的規則下,消費活動被認作價值創造過程,征稅權發生改變,市場國參與稅收收入的分配,因此對跨國大企業具有較大影響,其利潤將會在不同國家進行新的分割并繳納稅收。同時,數字經濟賦能經營業務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引擎,促進雙循循環,帶動企業更好發展,而便利化的數字服務,可以提升企業的管理效能,降本增效,發揮企業競爭優勢,促進企業長足發展。因此,同時也應該關注數字經濟對地方稅收的影響以及如何促進完善地方稅系的相關問題。
本次論壇還同時舉辦了“經濟數字化國際稅收規則研究”征文頒獎典禮。
順應時代潮流,把脈發展大勢。2020年末,雪過天晴。與會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了新發展藍圖下數字經濟財稅治理之道,致力于促進財稅治理體系的數字化轉型,助力數字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觀點碰撞、精彩紛呈,以智慧為大家帶來國際稅收領域的一場思想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