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7日上午,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財政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蔣云赟為我院研究生講授《財經大講堂》第十六講,主題是《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在財稅研究領域的應用》。蔣云赟副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保險、公共項目的成本效益分析,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和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等課題研究,在《經濟研究》《經濟學季刊》《財貿經濟》等經濟學期刊上發表文章數十篇。本次講座由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長馬洪范主持。
蔣云赟副教授首先為同學講解了如何找到經濟學論文話題,也就是如何發現故事以及如何表達故事的過程。蔣云赟副教授認為主要有三個方式來尋找經濟學話題,一是From paper to paper,就是從文獻中發現話題;二是從數據中發現故事,核心在于建立自己的數據庫,能夠從數據中發現故事,或者回答以前有爭議的研究問題;三是從中國的實踐中發現故事,核心在于找到研究方法。蔣云赟副教授還強調了論文的引言寫作,要少用自己的語言,多引用前人的結論。
其次,蔣云赟副教授分別講解了如何寫以實證為主的文章和如何寫理論文章。以實證為主的文章,不僅需要巧妙的立意和可靠的實證設計,而且也需要扎實的理論基礎,一般是基于大量的文獻和模型,方法選擇和數據處理在實證論文寫作中同樣重要。以理論為主的文章,需要充分的研究準備,要有厚實的理論基礎,這就需要大量的文獻閱讀,以及一定的編程邏輯。同學們可以從高宏的經典模型開始起步,分析中國問題和世界感興趣的問題,然后就可以進入編程校準模擬的階段。
最后,蔣云赟副教授從如何度量成本和收益,具體為同學們講解了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在財稅領域的應用。蔣云赟副教授強調,一種政策評估方法,用于以貨幣形式量化某項政策或某個項目對社會所有成員的影響,凈社會效益(NSB) = 社會效益(B) -社會成本 (C)。從成本角度衡量,公共項目的成本問題主要是機會成本如何度量的問題,也就是度量在作出選擇后其中最大的一個損失。用市場價格度量成本時,還要考慮到政府的購買行為是否會對市場價格產生影響。政府是否以市場價格購買產品,如果政府購買遠低于市場價格,應該按照市場價格調整。衡量效益時,要考慮消費者剩余和支付意愿。在成本效益分析中,消費者剩余很重要,因為消費者剩余的變化可以被視為人們對一項政策支付意愿的近似。除了度量成本和效益外,還要衡量可能存在的外部性,比如噪音污染和水污染等。為了衡量外部性,需要知道單位需求量引發的外部性大小,衡量方法分為單變量法和多變量法。
蔣云赟副教授還強調了沒有交易市場時公共政策成本和效益的衡量,可以分為時間價值的估計和生命價值的估計。時間價值的估計一般使用工資率來對工作時間的價值的進行估計,比如新的鐵路干線的開通節約時間的價值,可以用每位乘客節約的時間乘以人數,在再乘以其平均工資率得到。生命價值的估計,比如一項能夠降低交通事故的方案就面臨對生命價值的估計,可以使用的方法有兩個:一是計算凈收入流的現值,即用個人一生各個時期能夠獲得的各項收入減去日常生活耗費后的余額折算成現值。二是通過了解使用個人為改變死亡概率而愿意付出的數額間接地進行估算。
本次講座課內容豐富,針對性很強,令同學們受益匪淺。蔣云赟副教授的課堂思路清晰,既講解了論文寫作的一般過程,又對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作了深入分析,是一堂精彩紛呈的財政論文寫作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