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適用的招生專業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
二、考試的基本要求
1.全面掌握中國語言文學以及世界華語文學的基本常識。
2.具有較強的綜合分析能力。
3.具有扎實的寫作基本功與較強的寫作能力。
4. 知識結構合理、寬闊。
三、試卷結構
總分150分
1.評論(40分)
2.分析(50分)
3.寫作(60分)
四、考試的主要內容與要求
(一)主要內容
1、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1)語言學的對象和學科性質。
(2)語言學在科學體系中的地位。
(3)語言的社會功能。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是思維的工具。
(4)語言是符號系統。語言符號的性質和特點,語言符號的系統性,語言符號系統是人類特有的。
(5)語音。語音研究的諸方面,音響,發音,音位,音位的聚合
(6)音位的組合。
(7)語法。語法和語法單位,組合規則,聚合規則,變換,語言的結合類型和普遍特征。
(8)詞義。詞匯和詞義,詞義的聚合,詞義的組合。
(9)文字和書面語。文字和語言,文字的起源、發展和改革,書面語。
(10)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語言發展的原因和特點,語言的分化,語言的統一。
(11)語言的接觸。語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語言的融合,語言接觸的一些特殊形式。
(12)語言系統的發展。語音的發展,語法的發展,詞匯和詞義的發展
2、漢語言文字學
考察考生的語音、文字、詞匯、語法、修辭等的基本知識、理論和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
(1)語言學的對象和學科性質
(2)語言學在科學體系中的地位
(3)語言的社會功能。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是思維的工具。
(4)語言是符號系統。語言符號的性質和特點,語言符號的系統性,語言符號系統是人類特有的。
(5)語音。語音研究的諸方面,音響,發音,音位,音位的聚合
(6)音位的組合。
(7)語法。語法和語法單位,組合規則,聚合規則,變換,語言的結合類型和普遍特征。
(8)詞義。詞匯和詞義,詞義的聚合,詞義的組合。
(9)文字和書面語。文字和語言,文字的起源、發展和改革,書面語。
(10)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語言發展的原因和特點,語言的分化,語言的統一。
(11)語言的接觸。語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語言的融合,語言接觸的一些特殊形式。
(12)語言系統的發展。語音的發展,語法的發展,詞匯和詞義的發展。
3、中國古代文學
(1)掌握古代文學史發展的總體輪廓,閱讀每個時期重要作家的主要作品并能夠進行高水平的藝術鑒賞與評論。如神話、《詩經》、諸子散文、歷史散文、楚辭、漢樂府、古詩十九首、漢大賦及散文、魏晉詩歌及文學批評著作、唐詩、宋詞、唐宋散文、元明清時期的重要小說。
(2)掌握古代文學史每個時期重要的文學思潮、現象、流派、文學批評理論、文學成就。
(3)掌握古代文學史每個時期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文學史常識。如神話、《詩經》及“六義”,《尚書》、《逸周書》、《國語》、《左傳》、《戰國策》,《論語》、《老子》、《墨子》、《孟子》以及諸子散文中的其他重要典籍,漢樂府,唐宋八大家、古文運動,婉約派、豪放派、戲曲相關概念,章回小說等。
4、中國現當代文學
(1)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發展過程及其歷史背景有較全面的認知理解。如: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白話文學格局的開創,新文學社團和流派的興起及發展,左聯的成立和左翼文學運動,老舍、巴金、沈從文、曹禺等非左翼作家群,抗戰文藝,1940年代國統區文學,延安文學,十七年文藝運動和各體創作,文革文學,新時期文學,1990年代文學轉型,新世紀文學,臺港澳地區現當代文學發展進程概觀。
(2)能夠掌握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及其作品,要求了解重要作品的內涵、形象、形式特點,并有自己的審美感受,了解作家的藝術風格、思想傾向等。如:魯、郭、茅、巴、老、曹的代表作,文學研究會、創造社、新月社等重要社團代表性作家作品,丁玲、張愛玲、蕭紅等現當代重要女作家代表作,新感覺派小說、艾青詩作、九葉派詩作,趙樹理小說,十七年期間重要小說、散文、話劇、詩歌,傷痕、改革、反思、尋根、新寫實、先鋒派各潮流標志性作家作品,朦朧詩及后朦朧詩,探索戲劇和先鋒派話劇,新生代散文,文化散文、新世紀文學各體裁標志性作品,臺港地區現當代重要作家作品。
(3)要求掌握重要文學現象與文學思潮的時代背景、過程、內涵、特點。如現代文學階段的同人團體和同人刊物的興替,文學論爭的發生、經過和結果,當代文學階段文學體制和文學傳媒的變遷,啟蒙主義、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女性主義等思潮在現當代文學史各階段的具體表現。
(4)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重要學術成果有基本的了解。如兩岸三地知名學者和重要學術機構有關現當代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影視經典作品個案的研究成果、新進的現當代文學史和世界華文文學研究著作。
(二)考試要求
1.主要考察考生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素養及分析、綜合、邏輯思辨、語言表達等方面的知識與能力。
2.能夠運用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分析問題,并做到觀點明確、論述全面、邏輯嚴密、條理清楚、語言流暢、自圓其說。五、主要參考書目
黃伯榮:《現代漢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郭錫良:《古代漢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溫儒敏、趙祖謨主編:《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研究》(第2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