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考試性質
醫學心理學是醫學和心理學相互結合而形成的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是涉及多學科知識的一門交叉學科,兼具醫學基礎課與臨床課的特點。其主要內容包括心理學基礎、醫學心理學理論基礎、心理應激、心身疾病、心理評估、心理干預、心理健康與心理衛生、康復心理學與心理護理、病人心理與醫患關系。本《醫學心理學》考試大綱適用于新鄉醫學院醫學心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其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是否具備繼續攻讀醫學心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所需要的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有關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評價的標準是高等學校醫學及相關專業優秀本科畢業生能達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擇優選拔,確保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質量。
Ⅱ.考查目標
醫學心理學考試范圍包括醫學心理學的基礎知識、相關專業知識、專業知識和一定的專業實踐能力,還要考察考生的臨床醫學人文精神。大綱要求考生對其基本概念有較深入的了解,能夠系統地掌握醫學心理學的基礎理論,掌握心理應激及其影響因素,掌握異常心理的判別標準,掌握焦慮障礙、抑郁障礙、進食障礙及人格障礙等常見心理疾病的臨床特征,掌握有關測驗的使用方法和測試內容,掌握心理健康的概念、標準和判斷原則,掌握心理治療的理論、原則、方法及技巧,掌握病人的心理反應和干預要點,掌握醫患關系的概念、模式及影響因素,并具有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Ⅲ.考試方式和試卷結構
1.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 150 分,考試時間為 180 分鐘。
2.答題方式: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3.試卷內容結構醫學心理學基礎知識 20% 相關專業知識 20% 專業知識 40% 專業實踐能力 20%
4.試卷題型結構
單項選擇題第 1-30 小題,每小題 2 分,共 60 分名詞解題第 31-34 小題,每小題 5 分,共 20 分簡答題第 35-38 小題,每小題 10 分,共 40 分論述題第 39-40 小題,每小題 15 分,共 30 分
Ⅴ.考查內容
(一)緒論
1.醫學心理學的概念和性質。
2.醫學模式的定義、轉化。
3.醫學心理學的研究任務、基本觀點、發展簡史、研究方法。
4.醫學心理學的現狀和發展。
(二)心理學基礎
1.心理學的概念、心理現象的分類、心理實質的內容。
2.認識過程(1)感覺與知覺的概念、種類與特征,(2)記憶的概念、種類與過程,(3)思維的概念、特征、過程與種類。
3.情緒過程情緒與情感的概念、情緒與情感的分類、情緒的作用與調節。
4.意志的概念、基本過程及特征。
5.個性的概念、心理結構、主要特征、形成和發展。
6.馬斯洛需要層次論。
7.動機的概念與功能、動機沖突的基本形式。
8.氣質概念、類型、生理基礎、意義。
9.性格的定義與特征。
10.能力與智力的概念。
11. 挫折產生的原因及影響因素。
12.自我意識的概念和自我調控系統。
(三)心理發展與心理健康
1.人的發展與生命周期的概念。
2.發展的基本觀點。
3.健康、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標準。
4.孕期及新生兒期、幼兒期、學齡期、青春期的心理健康維護。
5.青年期、中年期與老年期存在的心理問題、應對方法。
6.群體心理衛生的任務和原則。
(四)主要理論流派
1.經典精神分析的內容。
2.行為學習理論的內容。
3.廣義和狹義的認知概念;認知對個體行為和情緒的影響;臨床常見的認知特點。
4.心理生物學研究的現狀。
5.馬斯洛和杰斯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
6. 認知心理學理論。
(五)臨床心理評估
1.心理評估的概念和作用。
2.心理評估的觀察法與晤談技術、過程。
3.對評估者的要求。
4.心理測驗的概念、類型。
5.心理測驗的標準化、基本要求、選用原則。
6.標準化心理測驗的概念、基本特征、常用的技術指標。
7.智商的定義和分級。
8.智力測驗的概念和常用的智力測驗,智力測驗與發展量表的適用范圍、功
能。
9.人格測驗的基本概念、常見類型、應用范圍。
10.神經心理測驗的基本概念、分類和功能。
11.SCL-90、SAS、SDS、LES 等常用評定量表的意義、作用、使用方法和解釋原則。
12. 常用他評評定量表的使用。
(六) 心理應激
1.心理應激、應激源的概念。
2.應激過程的中介機制。
3.應激的生理心理反應、對健康的影響。
4.應對方式的概念和類型。
(七) 心身疾病
1.心身疾病的概念、特點、發病機制、診斷原則和治療原則。
2.常見心身疾病的心理社會因素、心理反應及心理社會干預。
3.特殊的心理因素與婦產科疾病發生發展的關系。
4.心理社會因素與癌癥的發生和發展。癌癥病人常見的心理變化及干預措施。
(八) 異常心理
1.異常心理的概念、判斷標準、分類的基本原則。
2.焦慮障礙的概念、發病原因及臨床表現。
3.抑郁障礙的概念、發病原因及臨床表現。
4.軀體形式障礙的概念、分類及臨床表現。
5.人格障礙的概念、分類及臨床表現。
6.睡眠障礙的概念、分類及治療。
7.進食障礙的分類及臨床表現。
8.自殺行為的概念、原因、基本線索及干預。
(九) 健康行為
1.健康行為與危險行為的概念及影響因素。
2.行為轉變的理論。
3.煙、酒、網略成癮的心理學機制、預防和治療。
4.合理飲食的原則。
5.肥胖的概念、測量、心理社會因素。
6.艾滋病的行為因素與預防。
(十) 病人心理
1.病人角色的基本內涵。
2.常見的病人角色適應問題。
3. 病人的求醫行為與遵醫行為。
4.病人的心理需要、心理特征、權利和義務。
5.病人不遵醫行為的主要原因。
6.病人心理問題的干預原則、措施與方法。
7.各類病人的心理特征。
(十一)醫患關系與醫患溝通
1.醫生角色的心理素養、責任、權利和義務。
2.醫患關系的定義、特點、類型及影響因素。
3.建立良好醫患關系的基本原則。
4.醫患溝通的概念、形式、層次、功能及基本方法。
(十二)心理干預
1.心理干預的概念、內容與方式。
2.心理治療的概念、原則、過程、基本技術。
3.經典精神分析療法的指導思想及治療手段、過程的處理。
4.行為治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主要方法、基本過程、適應證。
5 認知治療的兩種方法的理論、治療步驟及適應癥。
6.以人為中心療法方法、治療過程與適應癥。
7.常見的認知歪曲形式。
8.森田療法的主要基本原理、實施階段、適應證。
9.暗示、催眠療法的方法及適應癥。
10.家庭治療的理論、方法、適應癥。
11.團體治療概況、方法、適應癥。
12.危機干預的基本技術、實施步驟。
13.臨床心理會診服務的概念、方法、適應癥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