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25日,亞洲讀寫協會(Association for Reading and Writing in Asia, ARWA)第四屆學術年會在線上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亞洲讀寫協會主辦,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和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聯合承辦,心理所李甦研究員擔任大會主席。
本次會議旨在促進亞洲語言背景下讀寫發展研究的學術交流,推動亞洲讀寫領域研究的合作與發展。會議涵蓋了大會報告、口頭報告和墻報等形式的學術交流活動,其中口頭報告72個、墻報61個。來自15個國家的200余名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舒華作了題為“Emergence and trajectory of literacy acquisition in Chinese: Connecting behavioral evidence with brain”的大會報告,介紹了一系列針對中國兒童的研究。她從縱向研究的結果分析了語音意識的生物學指標及其對初學閱讀者閱讀表現的預測,探討了文字的發音和形態在初學閱讀者中的大腦激活特征,以及詞匯發展如何影響大腦的解剖特征。同時,她還梳理了從學前期到青春期漢字識別的發展軌跡,介紹了可以預測熟練閱讀的指標及其腦機制。
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教授R. Malatesha Joshi作了題為“The Componential Model of Reading, and teacher knowledge: Asian perspectives”的大會報告。他對亞洲兒童的讀寫環境和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基于Componential Model of Reading指出基本的讀寫技能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閱讀指導的作用在小學早期階段非常明顯,閱讀指導水平的差異將導致兒童在未來閱讀表現上的差異。
香港理工大學教授李平作了題為“Reading for understanding: Neurocognitive studies of science text comprehension”的大會報告。他介紹了基于不同年齡、不同語言背景以及不同閱讀能力的讀者如何理解說明性科學文本并產生科學概念的研究,利用磁共振、眼動技術以及機器學習對說明性文本理解的認知和神經機制所進行的探討,并討論了這些研究發現對逐漸依賴電子設備作為閱讀媒介的人群的教育意義。
本次會議原定于2020年2月在北京舉行,受新冠疫情影響,改為9月在線上舉辦。盡管受時差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參會者仍然熱情不減。據統計,本次會議是ARWA歷屆年會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高質量的會議組織和報告內容受到了參會人員的一致好評。本次學術年會為讀寫研究領域的學者營造了開放而專業的交流環境,拓寬了不同學科研究者的視野,對促進我國讀寫研究的深入開展以及青年研究者在國際舞臺上展示自己的成果具有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