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模式
遵循“ASK”模式:
Capacity能力 = Attitude態度 x (Skill技能 + Knowledge知識)
“態度”是指價值性的。即協調好“公共”(public)與“行政(管理主義)”(administration)的關系。MPA教育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首先是“態度”,注重對百年南開“敬業樂群,淑世為公”精神的強化,注重對學生進行公民意識、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的訓練。
“技能”是指技術性的。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運用多種手段闡釋理論性(theoretical)與實用性(practical)之間的差異,揭示全球化視野(think globally)和本土化行動(act locally)在公共管理實踐中的有機契合,強化對MPA學生技能方面的訓練。
“知識”是指操作性的。在知識層面側重“通才性”的傳授,在操作層面注重“差異性”的運用。使學生在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感悟如何運用公共管理的知識、技巧和政策工具解決實際問題,處理好“要我學”和“我要學”的辯證關系。
項目特色
1. 創立南開特色MPA品牌課。將“周恩來政府管理思想和實踐”納入MPA必修課,與國外著名MPA項目公共倫理相關的課程相類似,旨在培養學生職業生涯中控制“適度行為”和實行“倫理決策”的責任意識
2. 整合南開優勢學科,辦好特色專業。設置了政府管理、公共政策、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社會保障、教育經濟管理、城市管理六個專業方向,重點建設政府管理和公共政策兩個特色專業方向,注重跨學科的交叉和融合,在一級學科層面組織教學。
3. 增設“執政101”特色講座。邀請國內外公共管理領域的知名學者以及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政府官員,就公共管理領域中的重大問題、熱點難點和困點問題,為MPA研究生每年舉辦至少10場有針對性的專題講座。
4. 堅持開放辦學,服務社會需求。選聘了38名有著豐富政府部門和公共組織管理資深人士擔任南開大學MPA實踐導師;與地方政府開展卓有成效的合作,有步驟地與天津市委組織部、原天津市人事局、共青團天津市委員會、天津市部分區縣政府、外省市組織及人事部門(如唐山市、深圳市)建立了長期合作,積極拓展國內公共管理培訓市場。
5. 與境外高水平大學開展交流與合作。第一,與香港、臺灣地區知名高校(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臺灣地區的暨南國際大學、政治大學、中央大學)建立公共管理師生互訪和合作機制,正在積極探討與這些大學在師資交換、學生短期研修的合作模式。第二,主動與歐美一流院校尋求學術和培訓合作(牛津大學、斯坦福大學)。第三,以項目為導向,推動聯合研究--MPA中心近期與美國斯坦福大學協商民調中心主任、國際傳媒系主任兼政治學教授費什金(James Fishkin)、澳大利亞迪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主席何包鋼教授達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以南開大學為基地,在國內開展公共決策中運用協商民調技術提高公眾咨詢和聽證的科學性、有效性的實證研究。第四,有意識地加強與諸如日本一橋大學、早稻田大學、愛知大學及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學術交流,與韓國忠南大學建立了定期互訪機制,與澳大利亞、法國、德國、芬蘭等國公共管理領域的特色院系建立師資層面的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機制。
400-188-0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