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學教學要確立教學平等觀,尤其要注意處理好主導性與主體性的關系,這是由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意識形態性相統一的特征所決定的。
在民族學在職研究生教學中,主導性體現著教學的目標和方向,體現的是社會發展的需要,解決的是價值標準問題。堅持民族學在職研究生教學中的主導性,就是要旗幟鮮明地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武裝學生的頭腦,高唱主旋律,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教育學生,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與此同時,教師和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既是民族學教學的出發點,又是其落腳點。
主體性是人作為活動主體的質的規定性,是在與客體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的人的自覺、自主、能動和創造的特性。主體性提供動力,體現的是現實的人自身發展的需要,解決的是價值實現問題。在民族學在職研究生教學中,主導性應居于主導地位,它是發揮主體性的前提條件,決定著主體性的性質和程度。主體性是實現民族學教學目標的基本依據和物質載體,主體性的發揮為主導性的實現提供現實的可能性。
首先,由民族學教學的意識形態性所決定,教學的主導性應居于主導地位,這也是民族學教學政治觀的體現和要求。教學平等不能是無原則的平等,而只能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原則下的平等。教學主體性的發揮必須在這一原則之下并為之服務。在教學中,不能忽略主導性而一味強調主體性,否則,民族學在職研究生教學就會失去應有的方向和目標。
其次,在主導性原則下平等地堅持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主體性功能。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主導者和推動者,其主體性的發揮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學的預期效果和功能;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受眾和重要參與者,是教學目標的現實載體,其主體性的發揮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學的實際效果和功能。
教學是一項充滿創造性的實踐活動,主體的自覺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直接決定著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教師的主體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對教學目標的實現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在教學政治觀主導下的教學主體之間的平等性體現著民族學在職研究生教學的平等觀。
上一篇: 沒有更多了